据报道,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专家表示,部分青少年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是造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关于青少年生命健康的问题,目前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0月10日的《青年报》公布了上海市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在上海市8个区2500多名中小学生中,竟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自杀未遂者达到1.71%,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其中曾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人数也达到15.23%。但绝大多数的父母却对此一无所知。
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在这一个个数字面前,我们不仅要反问孩子怎么了,我们更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健康关系着祖国的明天。面对这些数字应当反思: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青少年一受委屈,就想不开,拿生命“开玩笑”?青少年就如此“弱不禁风”?专家指出,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心理问题上出了毛病。但笔者认为,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并不能因此单独批评和责怪孩子。孩子是家长、老师等大人塑造的结果,他们的问题其实正反映出了我们大人教育上的问题。如他们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正反映出学校和家庭在必要的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上的缺陷。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教育一直被“功利”所包围,为升学所左右,“生命教育”反而成为教育盲点。正因为“生命教育”的“缺席”,孩子们才不知道生命之宝贵,才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青少年心理方面的问题跟家庭教育也有着很大的关系。一些家庭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以及学习上过高的期望等都容易使他们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行为异常。
孩子拥有正确的“生命观”,家长和老师就必须采取科学的“生命教育”等心理教育。家长和老师要把“生命至高无尚”这样的话告诉孩子,都有责任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培养他们“珍惜生命和健康”的意识;同时要引导青少年去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也不让自己陷入其中,可以通过看看书、听听音乐,或是找别人倾诉、商量等,让心情放松下来,再重新去面对不能封闭自己,不能形成一有问题就自杀的思维惯性。 |